Draft:I’m Glad to Be Your Reference
Submission declined on 16 May 2024 by DoubleGrazing (talk). This is the English language Wikipedia; we can only accept articles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. Please provide a high-quality 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of your submission. Have you visited the Wikipedia home page? You can probably find a version of Wikipedia in your language.
Where to get help
How to improve a draft
You can also browse Wikipedia:Featured articles and Wikipedia:Good articles to find examples of Wikipedia's best writing on topics similar to your proposed article. Improving your odds of a speedy review To improve your odds of a faster review, tag your draft with relevant WikiProject tags using the button below. This will let reviewers know a new draft has been submitted in their area of interest. For instance, if you wrote about a female astronomer, you would want to add the Biography, Astronomy, and Women scientists tags. Editor resources
|
參展人與策展人
[edit]策展人: 劉詠淇
參展人: 朱詠瞳、施鏌涵、劉詠淇、黃澤強、鄭子康、黃逸然、伍皓朗、陳卓詩、程若苓、林國鑫、馮倚天
策展理念:
[edit]在日常交流裏,我們盡力表達自己、理解他人,務求令內容最貼近本來面貌,但這是 溝通的唯一意義嗎? 當訊息傳遞過程出現誤讀、錯置、增缺等我們普遍認為的「錯誤」 時,理解上的差距可以引申出什麼新的價值和意義? 日常生活或工作世界裏的溝通直接、實用、注重功能和效率。藝術創作有別於此,作 品中可能具有各式各樣的符號(顏色、形狀、文字等)、感官刺激(氣味、觸感、聲音 等)、抽象概念(關係、美、時空等),可解讀空間比日常溝通更多,因此「誤讀」和 錯摸產生的可塑性會更大。而除了產生新的觀點或價值,一件作品在不斷被解讀和重 新創造之後,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大家經驗世界的結合。
展覽形式(創作過程):
[edit]是次展覽將以共同創作的形式進行,以下為 11 位參展人已達成共識的規則,參展人將 根據以下條件創作。
- 每位參展人提供一份作品,將作品傳至下一位參展人,下一位根據該作品自行 詮釋其含義,並抽取元素自行創作一份作品,再傳至下一位,直至所有參展人 完成為一圈,順序以抽籤決定
- 第一份作品必須未曾用文字或其他媒介解釋
- 參展人有 11 名,最後將會完成 10 圈,作品總數將有 110 份
- 請盡力理解上一份作品內容而並非刻意誤讀
- 作品大小會根據場地大小設限
- 用文字紀錄以解釋創作脈絡,但不需傳閱,直自開幕揭曉
- 3 月 11 日開始第一輪,參展人逢星期一集合傳作品,5 月 13 日為最後一天
- 作品創作時限為一星期,遞交後不能再作修改
- 作品以表達參展人的解讀為重心,旨在呈現思考模式、脈絡或直覺性,其完整性非首要目的
- 每位參展人擁有一次直接將上一位作品傳至下一位的機會,使用此期間需要知會所有參展人
展覽形式(展覽):
[edit]- 採用能夠顯示順序的展示方式,可參考的排列方法。
- 謝德慶 打卡(像直立輸送帶的裝置)[1]
- 作品後藏著對參展者上一份作品的解讀(像猜燈謎)
參考資料:
詹偉雄論符號帝國所帶來的閱讀經驗是「作者式」而非「讀者式」,透過讓讀者變成作者,令尋常讀者覺得意味不明,並處於讀與非讀之間。是次展覽中參展人需不停身份互換,身為觀者/讀者,同時也是創作者,我們要放棄部分創作主權(不能自由選材) 同時介入他人創作,創作自主權力上或會變得模糊。 參照文章所說,符徵和符旨會引申出內涵意義,而內涵意義不斷疊加之後就會成為一個社會的「神話體系」。在是次展覽的系統裏,藝術品就是符徵和符旨,參展人根據它們自由解讀與創造內涵意義,然後再把它轉化和外延,變成另一組符徵和符旨,形成一個循環。[2]
References
[edit]- ^ 新しい骨董 (2018-09-09). 新しい骨董 解説ツアー Vol 2. Retrieved 2024-05-16 – via YouTube.
- ^ 巴特, 羅蘭. 符號帝國(羅蘭•巴特著)導讀詹偉雄著.